好消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类,自动化永远存在最后一英里悖论。
坏消息!所有人都将被隐藏起来,成为信息机器上默默运转的齿轮。
真正驱动许多应用程序、网站和人工智能(ai)系统运行的竟是人类的劳动力,但我们很难发现—事实上,这些劳动力往往是被故意隐藏起来的。这是个不透明的雇佣世界,我们称之为“幽灵工作”(ghostwork)。想想你最近一次在网上搜索。也许是一则热门新闻话题、最喜爱球队的最新消息,或是新鲜出炉的名人八卦。
毕竟,所有的生意,无论是不是合法,做在线广告时都希望自己的网站在搜索中靠前。或者想想你最近一次浏览facebook、instagram或twitter。这些网站都有“无暴力图片”和“无仇恨言论”政策,这些政策是如何执行的?在互联网上,所有人都畅所欲言,只要有机会,人们就会说出各种各样的话。那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内容是净化过的呢?答案是,人类和软件的协同工作为你和我这样的用户提供着看似自动化的服务。
除了一些基本的决策,今天的人工智能必须依赖人类的参与才能运行。无论是发送相关的新闻提要,还是执行复杂的短信比萨订单,当人工智能出错或无法完成任务时,数以千计的企业会悄悄找人力完成这些项目。这条新的数字流水线把分散在各处的工人汇集起来,形成集体劳动力,而流水线上运转着的不是产品零件,而是一个个项目。
这条流水线不分昼夜地运行,横跨多个经济部门。事实上,就业本身正在发生更大规模也更深刻的重组,影子劳动力的崛起只不过反映了这一趋势。这种按需型的就业还有待分类,本质上我们不能断定它是好是坏。但是,如果没有明确的定义,也不让从中受益的消费者知道他们的存在,那么这些工作就很容易沦为幽灵工作。
经济学家估计,如果保持目前的增长趋势,到21世纪30年代初,仅美国就有38%的职业会随着科技创新而消失,或者半自动化。如果任其发展,幽灵工作不透明的雇佣行为和人工智能无所不能的陈旧观点结合起来,可能会使数亿人的劳动被隐于无形。
……
计算机程序不过是一串指令,告诉计算机应该做什么。两个软件程序(或一个软件加一个硬件)必须建立一种通用语言才能沟通。这可以通过应用程序接口(api)实现。通过定义程序将会接受的指令以及执行每条指令的效果,api可以确定通用语言。可以说,api规定了计算机程序的“交战规则”。
例如,现在市场上有成百上千种计算机,为每种类型编写定制版的软件系统是极其复杂的。但是,如果所有(或至少大部分)可用的计算机都使用相同的api,那么程序员就可以一次性为所有计算机编写代码,因为api确保所有机器都能理解相同的语言。这种api只有计算机能使用,但mturk的api却可以给人使用:软件工程师可以编写程序,只要稍微修改指令,就可以自动付费让人类完成任务。
数十亿人每天都在查看网站内容,使用搜索引擎,发布推文和帖子,享受移动应用程序的服务。他们认为自己获得的服务仅仅是依靠技术的魔力。但实际上,有一名国际工人在背后默默劳动,他们主要是自由职业者和临时工,而不是全职的或按小时计酬的工人,其法律地位不被认可。有时,这些工作被拔高成“第二次机器时代”或“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先驱,或者被认为是更庞大的数字经济或平台经济的一部分。而其他时候,我们不假思索地称之为“零工”。
从头部公司到最小的创业公司,每一个企业都依赖这个由按需平台累积起来的共享按需工人库。他们利用这些工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的期许越来越高,都希望在几秒钟内得到答复。企业不再寻找传统的临时工中介,而是求助于这样的工人库来紧急填补团队的缺口。
企业还从中开发新的项目,从测试新软件的隐私设置,到检查意大利面的口味描述是否容易理解,不一而足。这些新的风险投资项目要么过于投机,要么缺乏深思熟虑,以至于企业不敢轻易雇用全职雇员,也不好确认招聘的成本,哪怕找临时工也有风险。如果没有衡量消费者的反应,企业便不想贸然推出新服务或新产品。顾客的口味越来越刁钻,期望值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服务业可以先尝试由幽灵工作提出的创意,并反复让其他工人评价,从而代替普通消费者模拟市场反应。
——摘自《销声匿迹:数字化工作的真正未来》,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出版(有删减)